首页
首页 > 快讯 > > 详情

广州越秀光塔街非遗文化周正式启动

2023-06-28 14:33:09来源:大洋网

“能够让非遗工作室走进社区,让非遗和市井生活无缝对接,将原来对文遗保护的单一模式,推广到更深层次的非遗生活化、民众化领域,体现了扎根民间、回归生活的非遗本质意义,可以更好地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我会一直坚持下去。”6月27日下午,在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之孙女谭靖榆讲述自己一家三代传承非遗的故事。

当日,广州越秀区光塔街“籽籽连心”党建品牌主题活动暨非遗文化周启动仪式举行。活动由越秀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指导,光塔街党工委、光塔街道办事处等单位联合举办。

非遗进社区,助力现代社区治理


(相关资料图)

活动现场,光塔街4个非遗传承工作室正式挂牌,包括广绣、广彩、榄雕、岭南古琴非遗传承项目。同时,非遗文化周品牌活动正式启动。这也是近期越秀区开展的“百个机关党组织进社区”“千名机关党员进网格”活动的品牌项目之一。

为了让非遗传承人“扎根”社区,光塔街将位于杏花巷社区的民族民俗博物馆部分场地用于开办非遗工作室,打造“家门口的非遗课堂”,每周至少组织一次非遗培训课程,由非遗传承人轮流授课,为社区“4050”人员、失业或创业人员等免费提供非遗技能培训。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光塔街将在伦文叙广场、五仙观广场等人流量较多的场地举行文化集市活动,将非遗工作室的作品带到集市上义卖,将筹措到的资金反哺社区独居老人、孤寡老人、重病患者、低保救助人员等。

光塔街党工委副书记郑冬介绍:“下一步,我们还计划通过场地摊位支持等,以试运营的方式推动非遗项目市场化,帮扶一批失业、创业人员创业或者再就业。非遗进社区是探索党建融合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有效路径,我们将打造好‘非遗文化周’品牌,用活用好街道党建阵地,将非遗文化带到居民身边,用文化助推基层党建创新,打造一张越秀基层党建特色的靓丽名片。”

“民族一家亲”志愿服务队,架起街坊邻里“连心桥”

光塔街是广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街区。其中,杏花巷社区内多民族聚集、文化多元、历史悠久,辖内有回族、满族、壮族、土家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居民,少数民族户籍人口126人。

多年来,社区党委依托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社区环境,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进民族团结的工作模式,围绕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力,培育了一批热心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包括“民族一家亲”志愿服务队、“薪火相传”宣讲队、非遗文化传承服务队、淼爱志愿服务队,日常围绕政策宣讲、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民生实事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当日活动上,主办方为4支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授旗。

光塔街通过“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网络,形成社区协同治理体系,少数民族党员全部就近纳入网格支部管理,架起畅通居民群众联系的“连心桥”,引导社会组织和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

杏花巷社区内有一位深受街坊邻里喜爱的居民依力哈木·吐尼牙孜,他来自新疆,是维吾尔族人,是“民族一家亲”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也是越秀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我来到广州快20年了,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长期积极参与各类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和志愿服务,从开始的一边参与一边熟悉一边融入,到慢慢地在广州这片热情包容的土地上扎下根来,我在这里感受到浓浓的民族团结氛围,将会继续发挥自己的力量,团结好凝聚好服务好各民族居民,也会发动更多民族同胞加入志愿队。”

用好“双微”行动,解决社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活动现场,主办方还为8名老党员代表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并向老党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2018年,光塔街启动了“圆梦光塔”党建项目,经过几年的实践,2021年进一步提升开展“您的心愿、我的志愿”——我为群众办实事“双微”行动,惠及1000多名群众。为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汇聚更多力量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光塔街积极对接辖内机团单位开展社区微项目。活动现场,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宗教研究所、广州市审计局综合计划处、中联国际评估咨询有限公司等8个党组织认领了社区消防安全、家门口的红色课堂、爱心驿站、乡村振兴爱心捐赠等一批微项目,努力解决社区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活动现场,广绣新生代传承人谭靖榆向光塔街赠送了一幅广绣非遗作品,一针一线绣出了一幅漂亮生动的石榴籽图案,寓意着“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下一步,光塔街将充分运用好非遗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队等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进民族团结的工作模式,持续深化“籽籽连心”基层治理创新品牌,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王燕 通讯员叶楠、胡强明

标签:

上一篇:沪指午后拉升翻红
下一篇:最后一页

资源

课程

上海新增一名本地确诊病例